2006/11/13

天賦幾何

今晚是【自動機與形式語言】期中考,其中有題證明沒弄出來。考前準備時,看到系上神級學長去年此時貼的一段文字:

不小心沒有用 pumping lemma 證明...
因為不確定老師是不是故意考一題 pumping lemma 證明不出來的。
(最近都在想 pumping lemma 證不出來的例子,心中陰影極大)

想了幾秒鐘乾脆用最強的 Myhill-Nerode theorem 作掉

唔,今年此時終於看懂這在講什麼,不過也就僅止於看懂而已。Myhill-Nerode 定理…光要理解運用就很難了啊 XD。姑且不論 Myhill-Nerode 定理有多複雜,最後一句光表面上就很有衝擊效果 ─ 「想了幾秒鐘乾脆用最強的 Myhill-Nerode theorem 作掉」,這種語氣還真不是一般人講得出來的 XD。

以下摘錄侯 Sir 的文章《IQ 誠可貴,EQ 價更高》,這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篇 :)。

◆卓爾不群

首先我要說,我不相信「八位作者智商在 160 以上」這種話,這多半是媒體哄抬的結果。我之相不相信,或他們之是不是,其實無損任何的事實,與任何的價值。我只是討厭媒體誇大、不求證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膚淺作風。該書年輕作者們的確資賦優異,我一邊看他們神奇的學習過程和他們傲人的過往,一邊汗流浹背,時時得站起來喘口氣,喝杯水。心靈受的重擊,隱隱有咚咚之響。(JK 注:心有戚戚焉 :P。)

但畢竟,我和葉醫師一樣,都已過而立之巔,就要滑向不惑的壘包了,我們都已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了一些成績(至少把家庭照顧好了,也為別人提供了服務);我們都已經能夠面對自己的平凡,報以一哂,面對別人的高才,寄以讚嘆。

但是,尚未踏出夠深的腳印以建立自信的年輕人,正準備破塔而出的學子,你可要當心了。諸位可別因為同儕或更年輕輩的卓越表現,就妄自菲薄起來。侯捷並不是一個人書房悶久了得了臆想症,我確實從為數不少的年輕朋友口中,感受到他們因為別人的傑出表現而顯現的心焦氣喪。這個「別人」不會是前輩(前輩比後輩有成績,應該的嘛),不會是外國人(比爾蓋茲會給你壓力嗎)。震盪你最劇烈的,就是和你處在相同環境,接受相同資源,年歲相若的同級生。如果不巧認識他們,你的傷害再加一等:「我算什麼」的疑雲隨之就浮了上來。

我與葉醫師,都還難免為自己的平庸偶爾黯然,況心高氣盛,正準備鷹揚萬里之爾等?

◆反求諸己

朋友,讓我說句話,人生的成功,與 IQ(智力商數)沒什麼大關係,與EQ(Emotional Quotient,情感商數)才有大牽連。率先提出 EQ 這個名詞的美國行為心理學家丹尼爾.高曼博士是這麼講的:「 可以說,每個人都具備了兩顆腦、兩顆心與兩種智慧;一個人的成就必須同時取決於兩者」。我認為,在通往成功的路上,EQ 遠比 IQ 重要太多了。高曼博士在追蹤調查了一群哈佛大學畢業生之後,對此也有一個結論:「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百分之二十歸功於 IQ,百分之八十在其他因素」。你可以把所謂的其他因素,都算在 EQ 上頭,包括韌性、彈性、自我反省能力、團隊合作能力、領導能力、同情心、同理心...。

天才令人豔羨,苦學令人佩服,我曾經在無責任書評中有感而發。經年的苦學有時候難擋天才的一擊,蘇東坡「文如萬斛泉源,不擇地皆可出」,怎不讓拿起筆來重逾千鈞的凡夫俗子氣餒?學位唸得愈高,想要在班上出類拔萃卻怎的愈來愈辛苦 ?! 過去不都是輕輕鬆鬆拿第一?這種經驗我想很多人有吧。有的人無法開悟,累得別人也遭殃。我有一位台大外文系的朋友,很傷心對我說,每次期中考就是她難過的日子,因為她那聯考狀元的電機系男友,字典裡沒有第二名。

其實這種人很可憐的!

IQ 攸關與生俱來的能力,EQ 卻可經由努力學習而得。IQ 不如人,你只能怨上帝,EQ 不如人,你可得怨自己。其理甚明,不必侯捷多言。我的一位朋友,IQ 甚高,EQ 甚低,兩者之極端均令人難忘。與他親近,常感覺一股濃烈的憤世嫉俗與孤獨高傲。以此人截至目前的一生證諸高曼博士之結論,絲絲入扣。

前些日子我參加大學同學婚禮。一位綽號冬瓜之同學,同時擁有兩家建設公司副總經理的頭銜。 另一位十年不相見的同學,華服美眷,乘賓士而來。我因順道,搭其便車返竹,心中好生感觸。昔日班上課業叱吒風雲的主流人物,如今多的是「高級人力」,這兩位當初毫不起眼,但成熟內斂令人記憶猶深之非主流人物,事業成績卻高人一等。坐在賓士 600 車中的我,眼見主人一派瀟洒地手持大哥大,掌握方向盤,若非心臟夠強,恐怕一夜難眠。

我告訴美靜(我的妻子)這件事情,她忙不迭地附和她的所見所聞。你我週遭其實不乏這樣的實例,只是一旦發生在同輩身上,特別令人感受深刻罷了。當然,絕不是每個人都追求世俗的事業金錢,我不使用「成就」而用「成績」兩個字來形容我的同學,意在於此。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恆做出成績,對別人作出貢獻,都是一種成功。

再引一篇《笑談程式人生》,一樣是侯 Sir 寫的。

大學四年給我以下數個深刻的感受:

  1. 認清自己資質。雖然大家以差不多的分數考進來成為同班同學,但不表示彼此資質差不多。班上有人很聰明,有人普通;從「期中考備戰時間長短」+「所得成績高低」就可以輕鬆判別這兩種人。有人舞會郊遊橋牌麻將樣樣來,每天串門打屁(我們全體住校),成績還是一級棒。有人早 K 館晚 K 館,按三餐操,夙夜匪懈,勉強低空「喔趴」。有人科科補考歲歲年年,有人全盤皆輸最後徹底放棄。

    我覺得大學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場所;「殘酷」指的是,你終於必須正面面對自己天賦幾何;面對你的基因,面對你的遺傳。繁重的課業像一面鏡子,亮晃晃地映照出每個人的資質。對一個年紀輕輕剛滿 18 來自明星高中剛贏得大學聯考的 young man,要他明白「天資不如人」是很殘酷的,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調適得好,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接下去聽進「勤能補拙」這句話。這時候真的很需要父兄師長的輔導。但在我們那個年代,心理輔導很缺乏,所以有人「墜落」得很厲害。我沒用錯字,不是「墮落」,是「墜落」。

    及早認清自己的資質,是很帶積極意味的一件事,可以避免年輕歲月在無謂的自卑或虛浮的自傲中度過。資質不如人並不表示將來成就一定不如人。都知道「一山還有一山高」,但是否曾經在這七個字中細細咀嚼人生的道理?年輕人成熟度還不夠,面對殘酷的資質天賦問題時,一定要有師長相伴開導,才好及早走出苦澀與陰霾。

  2. 同班同學日後的社會發展以及發展成果,約略可以在大學時代看出一些端倪。有人相當成熟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,戮力以求;有人沿續高中的心態和心智,高四、高五、高六、高七,最後雖然還是戴得一頂方帽子,但其人生多半也就停留在高中時代了!
  3. 「生涯目標明確」的人很少,一班不超過 3~4 位。這樣的人將來都有出息。我自己的人生路大約 30 歲時才明確下來,算是晚了,但比起一大堆根本沒有為自己定出人生價值、渾渾噩噩大半輩子的人,還算早了。
  4. 「大學成績」和「社會成績」兩者沒有必然關連。不少同學計較試券上的一分兩分,對大局其實一點影響都沒有。或許以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可以帶來順遂的求職過程和好結果,但年齡稍長我們都很清楚,分數是相對的,不同學校之間沒有標準,不同老師之間沒有標準,不同年度之間也(可能)沒有標準。成績單真的只是「僅供參考」而已。如今我當了老師,也一再在課堂上傳遞這個觀念。我總勉勵同學,做愈多學愈多,本領綁在身上就是你將來可以帶到社會的成績單。

或許得特別註明:以上適用於一般人,對於天才有些部份不怎麼適用 :P。On the other hand,真正的天才極少,所以大部分人都應該看看做個參考 :P。又,我們當然不能把一切過錯歸於天賦不足,而可能是以前怠惰了或是沒捉住竅門之類。

話又說回來,此類論述也不是說了就每個人都有所感悟,甚至大部分人只認為是老生常談,不值一哂。這又牽涉到「看事情看得夠不夠 deep」的問題了。

--
另可參考《金次有感》。

Anonymous Anonymous11/14/2006 12:49 am 說:

借轉以上侯sir兩篇文章>//////<

 
Blogger yen311/14/2006 12:55 pm 說:

很好,我怎麼感覺我常當蠢材啊XD

 

<< 回到主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