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/01/26

大三上回顧 ─ 目前的知識論立場

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回高中,我已經對於「理性的極限」以及「經驗歸納的不可靠」有所思考。這學期修了知識論,開始有詞彙可以對這些概念做比較精確的討論和分析。「歸納法不可完全信賴」是一般人都接受的事實,在理論上 Hume 曾論證歸納法完全無法提供證成,我寫過一篇簡單的介紹。至於感官經驗,理論上我接受 Cartesian skepticism 的論證,從根本上質疑它的可靠性(不只是說「有些情況下會看錯」,而是說「不可能提供任何證成」),這我寫過好幾篇(這篇這篇、還有這篇)。因為上述質疑,我一向和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。他們解的問題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,有些手法也相當高明,令人敬佩,但是理論上恐怕找不到一套方法使得解答是不容置疑的,而我在理論上對「知識」的判準和 Descartes 一樣,認為可質疑的信念都稱不上知識。所以我不排斥看點科普讀物,了解一下 empirical scientists 又做出哪些成果,但是要我自己下去做的話,心裡對這種東西有根本的質疑,就沒辦法很踏實去做。

對於 a priori justification 的質疑,知識論課堂上主要介紹 moderate empiricism,他們認為 a priori justification 必然是 analytic,依 Frege 的詮釋(Frege 本人不一定支持 moderate empiricism)就是邏輯上的 tautology。這個意見成不成立還可以爭論,例如「我思故我在」算不算 tautology(甚至爭論這句是不是 a priori)。不過在我有興趣的領域(mathematics, theory of computation, formal systems, ...)裡面,justification (proof) 本來就是 analytic。而且如果 Church-Turing thesis 是對的(亦即我們「表面」的思考能力受限於 Turing machine 的能力),就表示我們能夠正式證明出來的東西永遠都是 analytic。如果採納 foundationalism 的意見推廣出去,那些 basic beliefs 就如同 formal systems 的公設,各種邏輯就是 inference rules,我們所能想像的東西仍然是 analytic。但這很合理,因為我們當然不能想像超乎理性的東西,或許可以說「理性」帶點 "maximality" 的味道。如果視推論為「把結論明確帶進 mental contents 裡面(otherwise unseen)」的過程,我認為這些結論可以算作知識。某種角度而言,這也呼應 internalism 的說法,即知識(的證成)必須是當事者本身能夠察覺到的。

一個有趣的反思是這樣的:既然我們僅能依賴理性,Cartesian skepticism 的最重要假設也是「外在世界的探索僅能依賴感官經驗」,為何不接受 empirical knowledge 呢?或者我們仍然接受 Cartesian skepticism,那就應該可以用同樣的論證攻擊 a priori knowledge,宣稱理性和經驗一樣也可能是蒙蔽我們的東西?這裡我認為理性和經驗的性質不同,因為理性具有 "maximality"。我們可以(在理論上)拒絕經驗,但沒辦法拒絕理性,所以理性佔據某種特殊地位。但是我仍然同意理性沒辦法帶給我們絕對真理,因此「真理」現在對我而言只是以理性為原點的真理。最後,如果在期末考前寫這篇,我會堅定地說理論上我接受 Cartesian skepticism,但最近把經驗和理性相互比較之後,我覺得還有開解的空間,而開解需要時間,而且不一定會開解到更令人舒適的狀況就是了。

無論如何,到這裡已經可以發現,我算是一個極端的理性論者,不過同時也承認理性有其限制。這麼一歸類,當初我看到 Descartes(或許也可以牽扯一點 Leibniz)就很有共鳴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走極端路線其實比較沒有負擔,因為走溫和路線就得調和各方勢力,很辛苦。而且這是理論上的立場,極端不會傷害任何人 :P。

--
這篇是很純的哲學。大三上回顧還有得寫 XD。

Labels: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