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04/30

一紙明信片

本次回中辦最出乎意料的景象是這一幕(感謝琦皓提供相機及 Waiting 專業攝影):

我在抵達牛津的第二週寫了兩張明信片寄回中辦,收件者分別是會計處和社發科,去年 10 月 11 號寄出、15 號收到,聽說會計處版還被影印放大成一張 A3 貼在公佈欄上(對每個人都寫一句話,字寫得太密啦 XD)。回辦公室已是將近半年後,我完全沒預料到明信片(原版)竟然還在公佈欄上,顯然我低估了這一紙明信片的份量。情誼維繫需要有些積極表示,這是中辦的人教我的,貼在公佈欄半年的明信片又幫我補上一課。

當然,和辦公室人們實際的熱情相比,那張明信片只算聊表象徵而已。我回去總有些不好意思,畢竟是「辦公」室,回去多少會干擾到眾人工作。但每次看到大家掩不住笑容噓寒問暖、臨走前問「下次什麼時候再回來」的模樣,就又覺得這趟走得值得。雖然情境不可能回到從前:簽到簿早已沒我的專屬頁,我進會計處坐的第一張椅子不在傳真機前、而是科長室會客用的竹椅,我也不可能再幫忙做多少事(一來大家客氣,二來我也不該搶別人的工作,比方說事情弄出差錯或有後續發展的話責任歸屬問題很麻煩),(還有大概也不太可能再吃到便當了 XD,)但這就是新的相處模式,回不去的話也就只有想想日後如何發展了。

回不去以往的情境,意味著我無以應對大家的好意。進辦公室只能陪大家聊天解悶、頂多帶點禮物(不過這次倉皇逃難回去沒準備⋯),幫不上什麼忙,於是像這次會計處和蔡專員盛情相請的中餐就實在難以回應。普通的禮物還不夠,我總覺得非得送點帶有個人意念、獨一無二的東西才算是真的傳達謝意,比方說明信片。但有什麼真正有趣的東西是帶有個人意念又獨一無二的呢?明信片終究稍嫌單薄,什麼東西的份量與深度才和我的謝意相稱?假設把我現在全心投入的東西 — 論文 — 當作禮物,就算把對方名字寫在致謝區(這也只有博士論文才勉強適合吧),但除了自己名字以外其他都是天書,這種禮物顯然不太對呀。於是答案出現了:科普書。科普的第一目標是讓讀者能夠接受,除非對方不閱讀,否則成功的科普書應該是很好的禮物(至少也有致謝區可以寫對方名字⋯)。猶記拉瑪錢德朗醫師說他寫科普是因為覺得虧欠納稅人,我想我或許可以體會一點他的心情。

唯一的缺點大概是科普不好寫,幸運至極(有時間寫、寫得出來、有得出版⋯等等)也恐怕得花個一、二十年才能把禮物送出去。看來近期只有博士論文能當作有份量的禮物,雖然內容對很多人是天書,但請相信內文的長度與符號量代表著我的感激之意 XD。(我相信致謝區應該格式長度不限吧!到時候有得寫了 XD。)

--
這篇拖了真久,總算出清啦 XD。

Labels: ,